设为首页 |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必威体育官网网页版
重要声明:
“必威体育官网网页版 ”推送文章除实在无法确认,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及来源。部分文章或图片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涉及版权问题,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将会在36小时内删除处理,特别感谢,也特别欢迎您的投稿。
滚动新闻:
首页 > 特约评论员 > 正文
李镇西:这些年,被我们忽视的教育常识
2015-10-12 09:33:47   来源:中国教育报   

  【必威体育官网网页版 10月12日消息】

 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,越来越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,教育要回到原点,遵循常识。

  教育的常识有哪些?教育常识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又具有怎样的意义?

  我们不妨来听听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是怎么看待教育尝试,让教育回归原点,回归教育本身的?

  所谓“常识”,我认为简单地说,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。比如,过去“太阳围绕地球转”是常识,而现在“地球围绕太阳转”才是常识。但我这里说的“常识”,当然是指相对正确而且得到公认的真理性教育命题。

  那么,教育有哪些常识呢?

  “没有爱,就没有教育。”

  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识了,但往往被人遗忘。教育是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,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。但现在许多人越来越把教育仅仅当作“技巧”的操作或“艺术”的施展。我们不是否认智慧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,但是,爱是必不可少的前提,没有了爱,“水平”再高也没用。

  “只有爱,也没有教育。”

 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,但用爱取代一切,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。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,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,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——一句话,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。虽然对学生的爱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,但爱本身不是专业水平。对孩子的爱,教师超不过家长,但家长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。

  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”

  这话的意思就是做什么都得付出艰辛劳动,只有勤奋,才有成功。但我们现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欢“发明”捷径。一些校长或专家时不时会宣称自己创立了什么“模式”或什么“几步法”之类的“科研成果”,从而“迅速提升了教学质量”,“创造了教育的奇迹”云云。对此我嗤之以鼻。方法无论多么科学,都需要刻苦精神,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永远都不会过时。

  “最好的教,就是让学生学会学;最好的学,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。”

  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,被冠以这样那样的名称,并都以改革创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。但在我看来,其实这些都是常识的胜利。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,到陶行知的“教学做合一”“小先生制”,再到19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的“茶馆式教学”,一直到今天山东杜郎口中学的“小组合作”……贯穿其中的都是对学生的尊重,只有学生动起来了,教学才能“高效”;否则无论表面上多么热闹,都是“搞笑”。

  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。”这话的意思就是教育没有“万能钥匙。”

 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,任何班级都是一个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的集体,任何学校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、社区环境、办学传统、生源特点,因而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“精神共同体”。所以,无论一个人,还是一个班,或是一个学校,都不可能用什么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技巧、方法、模式去“搞定”。教育当然有着普遍的原则,但所有的“绝招”都具有“针对性”“现场性”“临时性”甚至“一次性”。

  “任何一个孩子首先是其家庭的产物。”

  我们常常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,夸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。其实,一个孩子能否成才,和其父母有直接的关联。最起码,孩子的智力就取决于其父母的遗传基因,这点我们始终不愿意公开承认。我们不要总是认为“优生”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。以品行而言,孩子做人的高下,最重要的依然是取决于他的家庭教育。一个孩子举止粗俗,言行不一,满口脏话,不讲卫生,懈怠懒惰……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,但关系实在不太大,而更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有关。对这样的孩子,教师只能出于职业良知而尽量引导和教育。希望把所有的责任都担在肩上,企图单凭学校力量来彻底改变一个孩子,这就违背了常识。

  “班级的魅力就是班主任的魅力。”

  就课堂教学而言,一堂课的所有吸引力都直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,许多孩子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了相应的学科,即所谓“亲其师信其道”。同样的道理,一个孩子是否喜欢他的班级,主要还是取决于他是否喜欢班主任老师。因此,班主任要明白,让自己的班级充满魅力的主要途径,就是让自己富有魅力。有爱,平易,博学,多才,幽默,敏锐,点子多,有感染力,会讲故事,善于走进孩子的心……这些都是班主任让孩子佩服的魅力所在,也是班级的魅力所在。

  “学生的成长不能仅仅看分数,少年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。”

  我想没有谁会反对这个常识。但现实情况是,不少学校的校园生活只剩下考试和分数。什么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”,什么“以人为本”,什么“为了学生的一切”,什么“为了学生的未来”云云,大多是写在墙上的标语,而实际上音体美课被挤压,课外活动被取消,春游秋游更是被以“安全”的名义禁止。教育所应有的浪漫、情趣、感动、开心统统让位于考试,因为“分数才是硬道理”。如此畸形的教育,只能造就孩子畸形的人生。到了高三,他自然而然地便接受了“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”“提高一分,干掉千人”等雷人的“励志”口号。这样的教育多可怕!

  “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,而不是写出来的。”

  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,可现在不得不作为常识来强调。因为在现在一些校长和老师的眼中,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写论文,所以谁写得多,谁的教育科研就搞得好。一些学校搞教育科研实际上是这样操作的:先找一个比较时尚的“课题”,然后写开题报告,再请教育专家来进行课题论证,一旦通过,便束之高阁,平时无人问津,也不会有人真搞研究的;两年或三年之后,结题时间快到了,赶紧集中精力写结题报告,参研人员也抓紧时间写课题论文;最后再请来专家进行课题验收,一旦验收合格,万事大吉,把课题证书陈列于校史馆,将有关论文汇集成煌煌大作屹立于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……这样的“科研”和学校发展一点关系都没有,因为真正有效的科研必须是源于本校实际的“做”。

  “名师名校无法速成。”

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说法:“三年打造名校!”“五年培养名师!”……我不知道这“三年”“五年”的期限有什么科学依据,我只知道名师名校无法速成,这是常识。很简单,名校也好名师也好,都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,揠苗助长就违背了规律,而违背规律却偏要去做,而且还做得声势浩大,这就成了笑话。和这个笑话相关的还有一个笑话,就是名校和名师都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来任命!其实,名校名师之“名”就是“影响”,而“影响”或大或小都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,不应该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“认定”。所以我一直认为,所谓评选“名校”“名师”违背了常识。真正的名校名师都是有口皆碑的结果,试问当年的“晓庄师范”是否被授予过“名校”的荣誉称号?钱梦龙是否又当选过“国家级名师”?

  教育常识还有很多,这些常识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课堂上和我们的班级里。但是,越显而易见的道理,如今却越容易被人视而不见。于是,在我们追逐“新理念”“新模式”的时候,教育却失落了。

  常识本身就没有“新意”,相反它往往朴素得让你看过就忘。但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朴素的常识,并在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体现出这些常识,那么真正的教育便回到我们的身边了。

相关热词搜索: 李镇西 教育常识 忽视
相关评论
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我要链接 | 教育之声简介 | 法律顾问 | 广告服务 |
Copyright © betway斗牛 All Rights Reserved.
投稿邮箱:必威体育3.0 | 必威体育最新版本下载 | 总机: 010-88687877 | 传真: 010-88682677
本网站所刊登的必威体育官网网页版 各种新闻、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必威体育官网网页版 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
Baidu
map